麦伦书院与沈体兰故居

2025-06-28 11:03 谷子


从地理位置来说麦伦书院、沈体兰故居、贞固堂是同一位置,即周庄古镇后港街1号。

据史料记载:位于周庄古镇太平桥北堍西侧的后港街1--3号,这排朝南、面街、临河、紧挨着的明清建筑,人称周庄王宅,又名“沈氏三宅”,东侧便是教育家沈体兰故居、中间为海军少将沈溪生故居、西、北侧为南社发起人之一王大觉故居。三家房屋紧密相连,始建于明代,历代多次重修。现存二进平屋,坐北朝南,硬山顶,墙体扁砌、空斗砌,青石柱础,方砖铺地,有备弄贯通前后。东侧沈体兰故居的房屋比王宅凸出一米多,砌了高围墙;西侧王大觉故居的前面建有一座跨街平房,多年来一直是制作袜底酥、月饼、麻饼、酒酿饼、海棠糕等周庄特色小吃的百年糕点铺。

早年的周庄隶属吴江县,沈家为书香世家,迁居周庄(现后港街1号)后将宅邸冠名为贞固堂。沈体兰父亲沈根黄先生出资创建沈氏义庄小学并自任校长,专为镇上贫困家庭孩子开设学堂施教。沈体兰原名流芳,字体兰,(1899-1976)生于周庄贞固堂,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、爱国民主人士,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副秘书长。贞固堂是沈体兰幼年生活之处,常见父亲将家中的桌椅、书橱等家具器皿都镌刻上“贞固堂”字样,好奇问父亲是何用意,父亲笑答:"贞固就是坚贞不移,贞固者足以成大事也。”

这座位于太平桥畔的贞固堂是一座高墙花窗、青砖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筑,墙内环境幽雅,古色古香;墙外满眼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,站在窗边或躺在床上就可以聆听咿呀船橹之声。宅门左拐是举世闻名的双桥、太平桥、逸飞之家、张厅等观光游览片区;右拐不出百米是青龙桥、博物馆、900周年照壁及古牌楼;对岸是百年老店三元楼餐馆,双桥畔的双桥饭店也仅几步之遥。

贞固堂曾被周庄旅游公司用作民居客栈对外营业,内设古老的土灶,游客可自己买菜做饭,或由客栈阿姨代买代做,入住的旅客能品尝到自家做的水乡风味菜,真切体验一把周庄原住民般的感觉。

1999年1月17日沈体兰故居挂牌。1999年1月28日是杰出的教育家、爱国民主人士沈体兰先生诞辰100周年,经其学生、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蒋孝义3年多时间的联系和筹备,他的故乡周庄于1月17日为他举行故居挂牌揭幕仪式。

2021年12月21日这座古老的宅院(即沈体兰故居贞固堂)又冠了一个典雅的名字——麦伦书院。麦伦书院的落户,让这处宅子恢复了原本的样子。“麦伦”取自房主沈体兰先生最初担任校长的上海麦伦中学,书院基本保留沈先生旧时的陈设,他生前使用的文具、手稿和照片被有序陈列展出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他站在麦伦书院门前的老照片,眼神中透露出对教育事业的坚定。沈体兰曾言:"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塑造人格。"书院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,与江南第一水乡的典雅韵味相得益彰。

趣闻,曾经因为这座“沈氏三宅”宅内租住人家颇多,被人们戏称为“72家房客”。如今,这里依然是多家居民的住宅。2009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曾经的72家房客也好、贞固堂民居客栈也好,在流年光阴里它完成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使命。现如今它以麦伦书院与沈体兰故居的双重身份向世人展示,继而,这处不寻常的文化地标如同一颗明珠,镶嵌在这座千年水乡的文化版图上,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关于教育、理想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。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,更是一个文化记忆的载体,承载着周庄人的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。

而麦伦书院这个厚重的空间,以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已成为了江南园林式书院的典范,回廊曲折间,依稀可见当年文人雅士谈经论道的身影;庭院深深处,仿佛仍回荡着学子们的朗朗书声。麦伦书院被沈体兰先生的教育理念托举,如同一座文化的灯塔,照亮了周庄文旅人的方向,在快速变迁的时代,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空间,让传统与现代相遇,让历史与未来对话,让教育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。

这或许就是这个宅子的主人给予周庄最珍贵的礼物吧!



郭元珍,笔名:谷子。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作品散见《微型小说选刊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文学报》等多家报刊杂志。现为周庄三毛茶楼第二代楼主。



游玩推荐:双桥、逸飞之家、张厅、古戏台、博物馆、《只此周庄》演出

美食推荐:袜底酥、芝麻饼、酒酿饼、海棠糕等周庄特色小吃